5月13日的高端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就“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校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讨与大学生创业”、“创新与发展高校文化产业”三个话题,为高校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论坛一: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从中央财经大学的经验出发,谈了文化产业课程建设问题。中央财经大学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都设置了文化产业专业,近年来发展状况良好,生源质量逐渐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度也在提高,就业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认为,目前文化产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各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专业和特色来进行文化产业的课程建设。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何舟与大家分享了香港城市大学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经验。其教育理念就是适应变化中的文化产业。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要解决信息传播、说服传播、娱乐传播之间的矛盾,解决博与专之间的矛盾,解决传统师资和技能转变之间的矛盾。香港城市大学在文化产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力图建立非传统的融合型学位课程,把大学建成一个跨学科的平台。
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欧阳权友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但精英人才不多,人才结构失衡、分布不均。这是观念落后、人才调配不当造成的。学不能用、研不能产的情况普遍存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应当从交叉培养、二元并重、区域对接、特色取胜几个方面入手。
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谈了关于深港共建创意设计学院的设想。目前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高端人才和公共设计平台的缺乏。作为一个创新型的城市和文化的窗口,深圳市有必要建立一所服务于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并且具有专业优长的学院。他希望通过天游注册代理1958、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的合作和共同努力,创办创意设计学院,整合深港的文化产业资源,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对文化产业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创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文化产业有知识密集、信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目前国内60多所高校开设文化产业专业,都存在不同的问题和困境。解决目前困境的途径在于借助教育部学科调整的契机,把文化产业列为一级学科,建立合理的学科架构和教学理论体系。加大对区域文化产业品牌的研究,建立文化产业创新团队。
论坛二:高校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讨与大学生创业
天游注册代理1958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认为新媒体产业环境为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电信、互联网、广播网三网融合将对文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在产业结构链中理解文化产业,高等教育也要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一定要从不适应转向积极适应。目前的基本战略是在新媒体产业环境下,实现跨越式的人才培养。
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张宝贵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谈了对自主创新和文化创意的体会。认为创新能够改变生活习惯,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创新需要渴望、自信和能力,也要有眼光、智慧和专业知识的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资产管理公司总裁郭庆认为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窗口、纽带、平台的作用,应当把高校放在大生产、大文化、大经济当中去理解。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封闭的教学环境和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高校应当改造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和市场衔接。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文与大家分享了人民大学文化产业园的建设经验。人民大学文化产业园是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器。它是一个产业集聚的平台、成果转化的平台、行业交流的平台、投资融资的平台,也是创业实习的平台。在文化科技园的战略思考上,应当结合大学学科特点,力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完成学术成果服务社会的使命。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产业发展部主任任平从出版企业的角度出发,谈了对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思考。目前出版业面临传统出版企业向现代出版企业转变的考验,为了实现出版企业向文化企业的定位的转变,需要和各界学者进行沟通,建立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选择最佳的发展模式。欢迎高校、政府机构和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和出版企业交流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论坛三:创新与发展高校文化产业
台湾交通大学教授郭良文从具体案例出发,阐释创意人才的培养与高校角色的关系。他指出,高校的一些研究项目可以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创意价值。这是一个全方位培养创意人才的重要方法。这种实践式的学习具有互动性,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长期的创意碰撞产生创意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认为,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是集聚区过滥、过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遍地开花,大多只是低端制造。他认为,每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必须在突出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模式。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高端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必须依托一定的实体创意产业集聚区,并在这个基础上打造无国界的、国际化的、多语言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台湾世新大学教授张依依“以台湾流行歌曲为例”,认为文化产业商品可以通过对传统元素的再次加工进行现代元素创新。文化产品的现代元素创新主要是通过“抒情的能力、本真的保存、元素的抽取、元素的重组”等四方面的加工来全面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和行销效果。
韩国东义大学教授金日哲通过对人际关系互惠性的研究,探讨基于文化情景下中国产品和服务品牌发展和提高的路径。他指出,目前世界的传播环境已发生变化,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文字文本转向视听文本,媒介形态转向聚合。这一变化暗示着大众媒介转向社会媒介,传者向受者转向,因此,公共关系将比广告更适合作为中国人的营销传播工具。
澳门大学教授陈怀林认为,创意是人独特的生活体检,要让创意型人才在宽松的校园文化中成长。他说,高校必须搭建一个宽松、自由的平台,为创意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让他们自由的成长。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教授强调,高校在文化产业中担任重要的角色,这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但是,随着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本着与时俱进的理念,高校应该走出象牙塔,紧密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创意型人才,应该重视“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林夏介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4年改革发展的经验和对未来的探索。他指出,中国出版界的现状对高校出版社的生存产生重大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坚持“按上市公司规模发展;突出主业,经营多元化;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取得了一定成效,这对其它高校出版社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宣传部)